当前位置: 165平板网 > 热点资讯 > 行业观察 > 正文

荒谬的科学新闻和科普翻译是怎样产生的? (7)

http://www.com165.com 时间:2016-09-22 09:28来源:未知

  由此想到一个如骨鲠在喉的问题,不吐不快,这就是科普翻译译文“信”的问题。我对脑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很感兴趣,很喜欢阅读这方面的科普书。目前国内在引进这方面的国外优秀科普作品,速度非常快,几乎所有新出版的好书都有国内出版社购买了版权,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遗憾的是好的译作很少,许多译作在翻译最基本的“信”这一条上就过不了关,有的甚至连书名和目录都有错译的。

  德裔美国神经科学家科赫(Christof Koch)在为拙译其著作《意识探秘》一书写的中文版序言中说道:“翻译任何文字都是一件极耗心力的工作,它需要译者首先理解纸面上文字背后的含义,然后才能将其组织润色成另一种语言。在一份成功的译著里,你应该感不到有译者介身其中——原作者与读者就像在直接进行交流一样。”此话可谓深得其中三昧,也就是我国翻译界前辈所说的“信、达、雅”。

  信是第一位的。翻译并不是创作,译者只是转述作者的话,即使不同意,也只能照译原意,顶多同时加注说明,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作者。但是我们的有些译者真的胆子很大,硬把自己的错误强加在作者头上。例如我最近读了本译作,姑隐其名吧,中间读到一个小标题“第一个人类受试者”,但是看的内容完全是说在在实验室条件下在受试者的脑里插了电极做实验,这就使人怀疑作者怎么有违科学伦理做实验。一直读到书的后面有张插图,发现原来受试者是只猴子。于是又奇怪起来,怎么作者竟然连自己的实验对象是人还是猴都不知道。这个疑问直到拿到原著一对照,才知道小标题竟然是译者给加的,又没有作任何说明,这样就把自己的糊涂算到了作者头上。当然,这样做的还只是个别译者。更多的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165平板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