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大众了解青山周平应该是通过《梦想改造家》这档电视节目。时值「梦想改造家第二季第3期:拯救不足40平米的L型过道房」这集的播出当日,我们当面拜访了节目的主角、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合作建筑师之一青山周平。
此文为特赞的「设计不毕业」专栏与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合作的特别企划之一,在此之后还将陆续推出系列采访,探索更多中日先锋设计师对「未来之家」的思考。
青山周平的「特赞手」
9月13日下午3点,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青山周平正和同事们坐在一起,在办公桌前工作。
两间不大的工作间,被一堵裸露的红砖墙隔开,同时也被红砖墙上凿得近乎异形的一门一窗连接着。
他说,本来他们想把那面墙全部凿开。但凿了两下发现那是面结构墙,就索性把墙留下,顺便多开了一个窗,方便同事们递文件和咖啡。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办公室
虽然青山是事务所的老板,但他从不以「员工」来称呼自己的下属,他永远都以「我的同事」相称。
一如办公室轻松自由的气氛,青山的着装也很随性:一件宽松的青蓝色T恤,加一双黑白格子的布拖鞋。
设计不毕业
日本的建筑本科是四年,前三年是被动学习,最后一年需要开始做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青山希望在前三年和最后一年之间,额外花上一段时间去慢慢思考。于是大三结束的时,他选择休学一年去背包旅行。
问及他当时打算思考的方向,他笑起来:「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
青山选择背上行囊,搭乘最便宜的公交和火车,住最便宜的青年旅舍,穿越整个欧亚大陆。虽然后来他也去了欧洲很多国家,看了很多大师级建筑,但给他触动最大的,还是西藏、新疆、印度、尼泊尔……这些原始而纯粹的地方。
青山在大三休学旅行时的照片
他说,在这些地方看到了一种「很逻辑」的关系:
「因为自然环境是那样,所以人会选择这样去生活。
因为人们选择那样去生活,所以建筑就变成这样的形式。」
学生时代的青山周平
青山本科所在的大阪大学虽然是很好的学校,但阪大的建筑学更偏结构等纯理科方向,痴心设计的他很遗憾没能遇上心仪的老师,于是02年本科毕业后,他选择来到东京大学的创新科学系继续深造。
这是东大一个新成立的学科,主要围绕「环境」来做一系列的综合研究。这门学科包含的范围很大,环境有关的法律、技术、城市设计,甚至文学、人文都会涉及,是一门跨界领域的学科。
「我们是在做城市与建筑,中间的,这一块。」青山用两只手掌比划了一下。
学生时代的青山周平
虽然青山已在北京工作多年,但目前仍然是清华大学的建筑学的博士在读生,因此他看到了一些中日两国的建筑教育的不同。
中国更偏实际,日本更偏概念。
中国仍在高速发展中,社会需要毕业后就能直接画施工图的人才。除了像清华这样级别的高校,很多普通大学的目的,就是培养毕业后能马上工作的人。
而日本建筑教育重视概念,是因为经济陷入泥潭,人口也走向少子老龄化,整个社会变慢了下来,已经不需要那么多新的建筑了。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最新作品—失物招领(北京)
「我听说,我是日本最后一代传统建筑生。」
青山说的「传统建筑生」,是指仍抱有野心,想通过建筑来改变社会的学生。他们梦想成为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希望自己的设计作品是能代表国家,或代表时代的空间和建筑。
被誉为「日本当代建筑第一人」的丹下健三,是亚洲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
在青山以后,日本现在建筑系学生的性格,跟青山那一代已经不太一样。「这种野心,差不多到我这一届就结束了。」
现在的学生,不再希望以建筑和空间设计的方式来改变社会,他们会去社会问题的实地,比如农村,做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用更「软件」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的问题。而不像传统一代建筑生通过建房子,通过改善空间来解决社会问题。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最新作品—原麦山丘(三里屯店)
青山还有一个身份——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
但他并不爱讲课,因为他觉得那只是对学生单方面的输出。
他更喜欢在学校的一个工作室里,亲自指导学生们的作品,和他们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青山也从学生身上得到很多启发,可以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教育」,也成为青山的一种「受教育」的方式。
清华的教学更偏理论研究,日本更偏概念,而北方工大的工作室更偏实践。青山觉得这样很好,建筑非常需要的三个方面,正好能因此互补。
在北京,收获爱情与事业
东大一毕业,青山就有些「阴差阳错」地加入了北京的SAKO建筑公社,并在那里认识了自己的太太藤井洋子。
当时是2005年的北京,整座城市都因奥运会的到来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座造型新颖独特的建筑拔地而起。
但青山选择在中国,并不仅仅是建设量多少,而是他觉得中国整个社会比较年轻化,变化大,吸收新的东西的能力比较强。
青山在日本遇到的甲方,都是五六十岁,西装革履的男人。
「但在中国,我的甲方大多数都比我年轻。」说到这里,青山笑了起来,「他们想做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B.L.U.E 的全称是Beijing Laboratory for Urban Environment,致力于用设计连接城市环境
七年之后,他和太太一起成立了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学生时代,他就梦想有一间自己的独立工作室。
青山觉得,七年是一个极限。
青山想做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虽然团队最为擅长做纯室内的设计,但他们也会尝试去做家具设计、汽车后备箱的空间改造等等。
「我们没有什么特别偏好的设计类型,我们什么都想做。」
但他们有一个基本的落脚点——以城市为中心,通过对城市的思考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最新作品——Narcisse 水仙沙龙
谈到与自己最亲密的伴侣一起共事,青山觉得
「首先,她是一个家人。」
如果是一般的合伙人,在工作上容易有一些争执。但如果是家人的话,会更容易体谅对方。
「分工方面的话,她管钱,我管其他的。」
青山偶尔也会觉得有受到局限的地方。
如果是和几个不同的人一起做一个项目,会诞生出很多样的想法。但和自己最亲密的人在一起,因为已经过于了解彼此,难免少了些思维碰撞的机会。
「还有家庭生活可能会少一点。」青山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在工作室里,他和洋子的办公桌是正对着的。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里的模型和摆设
青山说他除了睡觉之外,几乎都在工作,每天差不多会到忙到两三点。
但据同事说,有时候工作量太大,他会直接睡在工作室。
然而他从来不会要求自己的员工加班,甚至会劝他们早点回家。
遇到催得比较急的甲方,他会直接对甲方说:「我可以为这个项目加班,但你不能让我的同事也一起加班。」
在青山心里,「家人」这个定义,可以非常宽广。
可以不买房,但也得有「家」
到目前为止,青山和洋子来到北京已有11年之久,但他们一直没有买房,在日本也没有房子。
他们住在南锣鼓巷的胡同里,一人一辆电动小单车,每天花30分钟左右通勤。
青山做的很多胡同改造的项目,很多基本的想法也是从亲身经历的胡同生活里获取的灵感。
青山和太太在南锣鼓巷里的出租房
青山觉得政府方面对于胡同的改造方式可以更好。
他们目前的做法就是把老城区全部拆掉,拆掉之后再盖一个「混凝土」盖的「老房子」。虽然看起来是老式的建筑,但实际上性质已经变了。
「这样的房子已经不是『正常』的房子了。它们只有很有钱很有钱的人能住,所以这种改造已经不成立了。」
青山和团队在《梦想改造家》中改造过的胡同
青山觉得胡同里面的生活状态,最接近他对「家」的理解。因为胡同并不封闭,反之,它与城市密切相关。你不仅仅生活在你的房间里,而是和很多人共用城市里的空间。
他觉得这种生活状态才是「本来」的。
「我们现在觉得公寓里那样封闭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但实际上从历史上看,这种生活方式只是这几十年的事。」
在以前,家有各种各样的功能,你能够在家里工作,也能在家里生活。但在工业革命后,你只能去工厂里工作。
青山认为这只是一个临时的状态,人们终究会回到胡同那种共享生活空间。
《梦想改造家》第二季中的改造项目——灯市口L形的家,就是从这个模型开始的
对于这样开放的空间会不会带来不便,青山很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人们所追求的这种『私密性』,其实是大家被洗脑了。」
本来我们的生活是不需要那么多私密性的,虽然多多少少会因一些市政设施的不成熟带来一些不便利,但空间的共有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在节目《梦想改造家》中,青山团队对胡同的「极限改造」
现在很多在城市里生活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失去了家的概念。
他们在外地生活,即使在老家还有父母的房子,但那座房子也许并没有多少自己生活过的痕迹。这个时候你虽然可以回家,但房子却已经没有家的概念了。
将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将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但现在中国有13亿人,不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一个客厅、一个阳台……
「这就需要我们来想办法去改造这种空间和生活方式。要不然会有很大的浪费。」
特赞与青山周平结缘的地方——HOUSE VISION 中国日「理想家:2025」论坛。论坛主持张永和(左一)、HOUSE VISION 策展人原研哉(左三)、阳光100代表范小冲(右三)、理想家研究组合之一青山周平(右二)与理想家合作建筑师王辉(右一)对话「CO-DIVIDUAL」 ,探讨越来越松散的、越来越小的的家的形式和定义。(*图片来自HOUSE VISION 理想家 )
「人本过客无来处,处处无家处处家。」这是青山在微博里的一句话,配图是一个人横躺在大马路上。
「什么时候我们的家变成私密性需求很高的场所?」
青山和他的团队在做很多公共空间的时候,希望把「家」的概念更多地放在他们的公共空间设计里。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办公室
青山觉得,中国这几年,建筑工程量已经在大大的减少。许多建筑出身的学生,选择用建筑的思维来做其他的尝试。有的用在了互联网,有的用在了工业设计,有的在探索体验设计、服务设计……
因为正如青山所说,改变城市并不一定要用建筑的方式。
「读历史很重要。包括建筑学,也包括整个人类的历史。如果不知道以前走过的路,我们很难知道现在处在哪里,以及正在往那个方向走。」
这是青山作为一个过来人,给所有中国年轻设计师的建议。
青山正在接受特赞采访
在采访的尾声,青山听说和特赞一同采访的同伴正在东京大学读建筑,特意走到他一个同事的身后,拍了拍他后背说:「你不是想去日本留学吗,你可以之后找他请教一下。」
像青山这样会主动推着自己员工出去留学的老板,恐怕也不多吧。
采访 | 王师境、潘卡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165平板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