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董事长赵伟国看紫光集团破产重组的根本原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1-12-21 12:38:05 浏览次数:288727  

  2021年7月9日,债权人以紫光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申请对紫光集团开展破产重整。在法院的监督指导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广泛开展战略投资者招募工作,通过建立遴选机制开展多轮重整投资方案遴选工作,确定北京智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牵头方组成的联合体为紫光集团等七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战略投资者。下一步,按照北京市一中院关于召开紫光集团第二次债权人会议的公告,将于12月29日召开会议表决重整计划。

  而破产重整的过程中,原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炮轰破产重整涉嫌“侵吞国有资产”,把本次事件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紫光集团管理人立刻发布了官方声明,表示就健坤集团和赵伟国个人散布不实信息,企图干扰并影响紫光集团司法重整工作进程,管理人坚决反对,并将采取措施依法追究相关个人和单位法律责任。事件的来龙去脉网上早已有人分析,在此不多做赘述。但作为原董事长的赵伟国,最终沦为紫光集团及背后债权人的弃子,甚至紫光集团官微都在驳斥赵伟国。作为集团管理者,现在的境遇值得反思。

  在紫光集团管理人的声明中,紫光集团2020年爆发债务危机,现金流枯竭,无力偿还境内外巨额到期债务,集团和下属实体企业面临资产查封、账户冻结、融资枯竭等重大风险,企业经营陷入难以维系的严重困境。而且这一切都与赵伟国的经营不善、投资决策失误脱不开关系。那么为什么在赵卫国的管理下,偌大的紫光集团变得资不抵债了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外行指导内行。了解赵伟国的人都知道,赵伟国是在房地产行业赚取的第一桶金。举债大肆并购,加杠杆先把盘子做大,是房地产行业常用的做法。但赵伟国接手紫光集团以后,却把地产的那一套用来搞半导体,直接导致所控制的所有科技公司全都严重亏损。

  其次是到处树敌。比如2017年的时候,高通宣布与联芯、建广资本等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瓴盛科技。外企与国内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本来很正常,但是此举却遭到了紫光公司的严重反对,时任紫光董事长的赵伟国甚至在朋友圈发文痛斥联芯此举等同于汪精卫投日,还把高通中国区的董事长孟噗骂做买办、建广资本的老板骂做汉奸。再比如赵伟国向竞争对手大唐电信开炮:“有本事就做好,做不好就让路!”近日赵伟国更是对新的战略投资公司智路建广发表不实言论,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商场如战场,难免唇枪舌剑。但大企业要有大格局,原紫光集团董事长屡次“开炮”,不仅显得自己格局太低,也影响了企业形象。董事长跟集团决裂,这也算是一大奇观了。莽撞的个人特点也决定了他容易在决策中急躁冒进,加大经营风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赵伟国在执掌帅印的十余年里,并没有以半导体事业的发展为导向,反而接着紫光紫团的名头,利用自己个人控股公司向各地政府低价拿地,甚至是骗取地方补贴。紫光集团撑到现在主要是靠两个东西,一个是清华大学的股份,清华是大股东,还有就是赵伟国号称自己为国家发展半导体行业做了多大贡献,说如果自己和紫光集团暴雷倒下,会给中国半导体产业带来很大损失,希望各级政府为了发展半导体产业救他。

  各地政府的半导体项目批下来以后,也确实投入了大量资金。例如长江存储项目,目前在生产经营和厂房建设上已经投资几百亿,今后还要投资达到千亿以上,实际出资人主要是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和武汉市政府。但是赵伟国却让自己绝对控股的紫光科服给长江存储代建厂房和生活区,收取远高于行业标准的代建管理费,并且在建设材料、工程造价方面大肆抬价,赚取差价等方式合计非法获利总计达几十亿元。另一家由赵伟国个人持股的紫光海阔,也在成都以建设存储基地名义低价拿了大量建设用地和住宅用地。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

  除了利用紫光集团参股的几家上市公司之外,赵伟国还用他控制的公司参股了多个上市公司,直接控制或通过他人代持的公司总数有可能高达数百家!让个人控股的公司参与到国家出资的大项目中谋取私利,可以说是犯了商业大忌。项目的钱变相落入了个人腰包,企业如何发展得起来?

  综上所述,紫光集团破产重组,赵伟国作为原董事长其实要担起责任来。毕竟是自己执掌帅印十几年的企业,如何忍心看着它债台高筑?如果只考虑个人利益,不关心集团发展,这样的管理层被集团抛弃也是一种必然。我们作为看客,也希望紫光集团引入新战投以后,能够重整旗鼓,再度出发,撑起中国搬到其产业的未来。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