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言品
废旧电池有害,回收处理有讲究,是生活常识。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来说,道理大体相似。
近来,有业内人士指出,到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其中大量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规渠道。20万吨“退役”电池,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倘若回收处理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带来安全隐患,就会贻害无穷。“退役”电池去了哪里、应该去哪里,值得审慎思考。
我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新能源汽车炙手可热,“造车人”接踵而至,电池使用消耗量不言而喻。可预见的是,电池数量与造车热度的相关性只会增强,甚至有人担心,新能源汽车“爆发性增长”会带来“爆发式污染”。可见,新能源汽车数量增长态势之下,不能只关心电池的续电量,更要关注电池的归宿处。
(图源网络)
说起电池污染,有专家指出,1块20克质量的手机电池,可使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电动车电池容积更大,含镍、钴、锰等重金属,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在水解后也会产生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威胁可想而知。回收处理电池,虽然也面临诸多技术、渠道、环境等难题,但是科学管控、严管严控是必然选项。
“退役”电池,未必是“废品”,利用好了就是“宝藏”,这也是大量“退役”电池为何会流入小作坊的原因。一般来说,电池含有不少有价金属,拆解电池、提取金属就成了一门生意。然而,一些技术不过关、环境不适配、处理难达标的小作坊,只看短期不顾长远,随意排放在拆解电池时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安全隐患重重。加之,粗放回收利用,导致资源化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谁想回收都能回收、谁想拆解都能拆解的现象,不能“一乱再乱”了。
有人说,“绿色出行”需要“绿色更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科学、规范、有效、有序的回收利用体系,是管好电池流向、最大限度利用资源、最大程度保护环境的治理之举。重要的是,要在回收利用的各环节织密网络,如赋予每块电池可追溯的“身份证”、让运输的物流企业接受监管、给达标的回收企业开“白名单”、把不达标的回收企业拉“黑名单”、研究动力电池的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等。发展新能源汽车,本是环保之举,切莫引致“环保危机”,更需要以包括电池回收利用在内的诸多配套办法,确保技术不断升级、标准日渐规范、市场更加有序,让电动车跑得更稳。
其实,事物的发展往往带有系统性、全局性。人们不能只看重如何让汽车跑得更快,而忽视了提供动力的电池该如何更好。这就像研发新药,不仅要看疗效也要关注副作用;也像发展共享单车,既要发挥便利出行的作用,也要约束乱停乱放的任性。新领域新发展,每个环节都要重视,每个环节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把短板补齐补好,发展才能更加稳健。
新能源汽车的“尾气清洁”,是解决燃油汽车带来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替代方案。然而,尚未妥善解决的电池污染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新难题。有人说,每一次解决老问题而引致的新问题,都是“递弱代偿”。或许,这也提醒我们,鼓励新领域新行业新事物的发展,不妨思虑再全一些、办法再多一些,让解决问题的方案跟得上、有效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也是行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
原标题:人民日报评论退役电动车电池去哪了该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