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近东:“新基建”下运用金融+技术破冰小微企业融资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5-22 15:15:19 浏览次数:300054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强调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如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建议多策并举,着力提升小微企业融资的准度、速度和便利度,尤其是建立完善全面、互联互通的地方小微企业政策执行和信息集成的综合体系,与疫情后经济加速复苏、企业复工复产的话题不谋而合,也为“新基建”给出了新的注解。

  毋庸置疑,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对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小微企业融资“冰山”一直存在。

  日前,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9-2020小微融资状况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小微经营者认为贷款获取相比3年前更加容易、便捷,普惠金融正在成为现实。信息技术和数字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环境下的“二八定律”,小微经营者贷款呈现更加便捷态势。但报告也指出,小微企业在获得传统银行经营性贷款方面存在贷款难、贷款慢、贷款贵的问题。

  在张近东看来,小微企业“融资难”,关键是缺信息、缺信用;小微企业“融资贵”,根子在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且大多是由融资难引起的。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融资难、融资贵主要是因为缺乏统一完备的小微企业信息平台,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负债结构复杂等问题导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同时,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小额、高频”的特点和生命周期短、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信贷成本高、风险大。

  当前,我国小微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7.3%,实现信息化建设的不足10%。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化水平不高和层次不均、资金短缺和管理不规范等成为制约小微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且大部分信息化项目仅停留在表面的信息化,缺乏对于企业生产、运营、发展等全方位的管理和原始数据的收集,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是解决信用领域信息不对称问题。”张近东在两会建议中提出,为了让金融机构愿意贷、敢于贷,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整合区域内政策机构力量和各方数据,建立完善全面、互联互通的地方小微企业政策执行和信息集成的综合体系,为金融机构创新小微金融业务模式提供数据支撑。

  张近东表示,在疫情影响仍未结束的情况下,建议着重进行小微企业救助,维持企业存续。对于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类扶持政策,可进行系统性的效果后评价,以此来促使政策更好地落地;对于金融机构在疫情期间的表现,也可由各地监管机构启动后评价,对于表现突出的金融机构给予正向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小微金融业务的资源投入力度。在实施应急举措的同时,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建立破解小微企业融资之困的社会共享信息交流平台,由银行机构、财税部门、第三方支付部门等组成,专门负责小微企业融资的数据征信服务和协同政策的梳理整合,发挥政策合力。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迭代,“新基建”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全面战略转型的新支点、新引擎。作为国民经济最活跃“细胞”的广大小微企业,路在何方?从近期发布的相关政策看,通过“新基建”全面赋能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升级和中小企业,成为了关注的重点——3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要求集聚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商,培育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产品,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助推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赋能,实现复工复产,提高发展质量。

  张近东指出,顺应“新基建”发展趋势,加大运用金融+科技的力量,进一步打通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为金融机构更好识别、更好管理企业贷款风险提供更好的信息。尤其是要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应用,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相关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不断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便利性、满意度,确保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进而创造价值,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