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氏,汉族。因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阎罗包老”之语。
包拯出身于庐阳一个官宦家庭。二十八岁考上进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时父母亡故后才正式出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知县。在知县任上屡断奇案,声名远播。三十八岁升任知州,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了朝廷重臣的传奇。
民间相传:1.包拯出生于官宦之家,父母很看重脸面,所以老来得子恐外人闲言碎语,故傍晚时分扔之荒山野岭,“日断阳、夜断阴”的“月形脑门”即是被行走在荒岩草地,且专以腐尸为食的秃鹰所铸,大嫂心善夜半漆黑中把包拯抱回家中自己抚养起来。
毕竟亲生骨肉包拯父母也慢慢接受了这个“孙子”,然而好景不长,父母年迈,二哥二嫂开始惦记家中遗产,不愿这位最小的弟弟分一杯羹,便对包拯说一很贵重的簪子掉进了枯井里,希望包拯帮她拿上来。
包拯那时很小,不谙世事,就这样二嫂用绳子把包拯顺到井底,井底一片漆黑,包拯摸索了一阵无果,便喊上面的二嫂,但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回音...也是他命不该绝,因为井很深,他就捂着脑袋趴在地前爬,爬着爬着发现了亮光,原来这口枯井通到他们村边的小溪旁,由此包拯获救了。
2.在包拯十一二岁的一天野外放牧,忽然晴天霹雳,雷声鸣鸣,一只狐狸东躲西藏的躲避着闪电的追逐,无处可藏之际看到包拯,后露出祈求的目光,包拯抱起狐狸躲到了草棚之中,而这时闪电雷鸣便消失在天际...狐狸通灵,就此鞠躬作罢。
据说在好多年以后包拯办案时曾受恩于狐狸,狐狸还告诉他他是文曲星转世,在狐狸渡劫之时包拯救了她,所谓的一命还一命,狐狸来报恩。关于包拯的传说有很多,虽然可能不是真的,但都是一辈一辈的传下来的。这些故事小编也是很小的时候听家里老人讲故事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