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大海的激情碰撞,奏响黄蓝文明那响彻古今的雄壮乐章。
黄蓝国家战略水乳交融,东营迎来迈向更高文明形态的新纪元。
今年2月,东营市第五次党代会,确立了一个新的宏伟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这是东营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后的战略选择。
这是东营实施黄蓝两大战略、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由之路。
这是东营人民追求更加和谐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东营要建设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是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城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城市,是生态化、工业化、城镇化高度融合的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环境互促共赢、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市委书记姜杰认为,对一个城市来说,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是重要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有力地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有效地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担当是保证
在国家批准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东营市是山东省惟一全部纳入两个区域范围的城市。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区域总是在特定时期抓住特定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东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以生态文明为发展方向,以实施国家战略为重要抓手,精心谋划,稳步实施,着力把东营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是一项全新的、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宏伟事业。机遇在手,不等于胜券在握,浪费机遇无异于放大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市委书记姜杰的话掷地有声:“担当成就伟业。抢抓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机遇,需要的是敢于负责、勇挑重担、奋力开拓的担当精神。必须切实增强担当意识,提升担当能力,落实担当责任,真真切切地把担当精神渗入到骨髓里,熔铸到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伟大实践中”。全市上下大力弘扬担当精神,同心同德,奋发有为,以生态文明为方向,全力实施黄蓝国家战略。
一是牢牢抓住项目建设和环境建设两个关键。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方面,抓好总投资1600亿元的107个重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推动大开发大发展。牢固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实行项目直通车、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的意见》。
二是充分发挥市属经济和县域经济两大主体的作用。市属经济重点打造中心城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三个增长极。中心城区,开发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绿城集团继恒大集团之后进军东营,建设国内顶级城市综合体;中国家居流通行业第一品牌红星美凯龙在东营开工建设30万平方米的全球家居广场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天鹅湖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集岛屿度假、湖区观光、温泉休闲、水上运动等于一体的国际湖岛生态旅游胜地。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起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元,已纳入商务部重点调度的国家级开发区,力争尽快跻身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按照港区城一体发展的思路,发展临港经济,打造重要的现代生态化工基地和国际物流港,五大生态工业园和三大物流园建设进展顺利,被列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区。县域经济,以园区为载体培植支柱产业,对县区充分放手放权,支持探索创新。落实好出台的《关于加快试点强镇建设的意见》,支持强镇发展,培育一批突破跨越的典型。实行市委常委包乡镇、副市长包企业、油田二级单位对口支援等措施,全力扶持利津加快科学发展步伐,促进落后县区迎头赶上。
三是着力强化民营经济和利用外资两大推动力量。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服务力度,发展大批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民营企业达到16家,一批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中日生态城、中美新能源合作示范产业园区建设,1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东营,2011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达到102.2亿美元,服务外包和对外经济合作跃居山东省前列。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项目是支撑
实践证明,大项目、好项目是拉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东营始终把推动大项目建设紧紧抓在手上,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方面都确定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东营工业总产值已超过8000亿元,正向1万亿元目标迈进。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6家,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5.27亿元,年均增长22.5%。
东营产业层次大幅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工厂化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产业开始起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产业快速发展,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东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新增绿地696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到39.7%,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在37个参评城市中终评成绩第一。
今天的东营,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东营市委副书记、市长申长友说,黄蓝经济区建设一定要实现大突破大发展,否则就有愧于省委、省政府的期望,有愧于全市人民的期望,有愧于黄河三角洲这片热土的期望。
2012年,东营站到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今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对2012年确定的30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安排部署,这些重点建设项目既有去年的续建项目,也有今年的新建项目,投资估算在千亿元以上,是历年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一次。市里明确要求,这些重点项目年底绝大多数必须竣工投用。
东营,已经甩起膀子大干起来!天鹅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沃飞电子公司裸视3D产业园、玉昊隆公司薄膜太阳能模组项目等正在加快建设;金湖银河生态工程、黄河三角洲动物乐园和生态林场等全市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并已取得重大进展……
东营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国内外企业和财团的格外青睐,许多大型企业纷纷前来东营投资发展。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东营着力打造的高端产业区,在这个区域力图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建成全省乃至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截至目前,飞利浦裸眼3D电视、科隆动力锂电池等一批世界领先的科技产品成功下线,梧桐集团直升机、力达新医药港、天安基平板电脑、同仁国际健康城等33个重点项目已落户,发展态势喜人。以电子信息、石油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新材料为主的高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和增幅均居山东省前列。2011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将东营命名为“清洁技术与新能源产品国际示范城市”。
东营港临港产业区,依托东营港,实行港区城联动,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建设高效生态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当前,重点推进的投产和在建项目达到54个,生态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正加快培育壮大。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生态是核心
东营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谱写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东营着力打造的三大增长极之一,承载着全市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希冀。开发区对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项目积极推进,对生态建设不利的企业坚决挡在门外,今年一季度就婉拒了6家企业的入区要求,由过去的招商引资改为现在的挑商选资,当前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2.12%。
同时,东营市运用高新技术,积极改造提升优势工业产业。近年来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030个,完成工业投入1332亿元,当前传统产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方炼油能力和新闻纸产能居全国首位,离子膜烧碱、轮胎子午胎、阴极铜产能居全省首位。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等先进制造业,突出抓好广汽吉奥汽车、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55亿元的山东沃飞裸眼3D电视项目已批量生产,投资10亿元的新加坡天安基年产千万台便携式电脑项目已开工建设,科岭增程式电动车项目已成功研发样车,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0.7%。
石油装备产业是东营市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总产值占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石油装备企业80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5.1亿元、利税72.9亿元、利润48.1亿元,石油装备制造业出口额6.3亿美元,同比增长87.6%。今年省“两会”期间,姜大明省长提出东营要加快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成为中国的休斯敦”。为深入贯彻姜省长的重要指示,东营市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发展的思路举措: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东、西两大板块,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东部板块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建设国际化高端石油装备产业集聚区;西部板块以胜利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建设石油装备产业核心功能区。二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以石油科技馆、采购中心、培训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创业中心、石油装备产品质检中心“一馆五中心”为主体,建设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创新平台。三是培育龙头企业,选择一批石油装备骨干企业纳入大企业直通车服务范围,并在资金扶持、项目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组建了石油装备产业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产业基地。
以广饶县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聚集区,在东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受益匪浅,实现了嬗变。在广饶盛泰车轮公司,总投资5.6亿元的400万套全自动高强度钢车轮全自动生产线已经投产。这个自动线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最先进的无内胎车轮生产线。全部生产线由50余台机器人操作,相当于一般的车轮生产线20条的总产能。这条全自动生产线的投产也成为东营市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产业在升级改造中更加注重生态高效的定位。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刚刚搬进生态化工园区的山东华泰化工,借机淘汰了落后产能,而引进的新设备、新工艺使企业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海科瑞林公司的做法是企业重视生态环保的缩影,这个公司在这里投资9.5亿元建设大型化工项目,其中的环保配套工程则花费了1.2亿元。
东营坚持海陆统筹、有序开发、一体发展的原则,努力提升海洋开发管理能力,加快发展蓝色产业。全市海洋化工产业高速发展,离子膜烧碱产能达到200万吨。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的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称号。
东营在实现绿色崛起过程中,同样高度重视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标准,着力发展渔业、畜牧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大力推行生态养殖、绿色种植,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北方鱼米之乡。
185万亩现代渔业养殖面积,1300个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40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530家农业龙头企业,154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3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20家,建成了山东省最大的工厂化高档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海参滩涂养殖区……这是东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就,也是实现新发展的起点。最近,东营市又与泰国正大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先期投入20亿元,共同开发建设以“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为主体的世界一流农业产业园区,力争10年内实现建成100万头生猪产业链及100万亩现代农业项目的总体目标。
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是经济持续繁荣的保证。东营人深刻认识到,没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就少了许多精彩。鉴于服务业在整体经济结构中比重较低的情况,东营市制订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计划,确定投资每年增长30%以上,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东营按照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目标定位,重点依托东营港和广利港,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重点抓好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建设,打造知名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加快组建产权交易中心、产业投资基金,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以园区为载体,扶持发展一批骨干企业,提升层次和水平。
东营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举措。目前全市创新孵化面积已达34万平方米,高新技术企业近六十家,中科院烟台海岸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已入驻,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油区环境污染治理2个战略联盟成为全省首批示范联盟。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宜居是魅力
大城市熙攘繁华,小城市安逸静谧。这是人们对美好城市的直观印象。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如何才能体现特色,脱颖而出?那就是把生态作为自己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作为各项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进度,全力打造秀美宜居、富有魅力的生态城市。
走进东营城区,满目青翠,碧水缠绕;市郊,森林环抱,空气清幽……生态宜居,在东营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美不胜收。
在龙居生态林场,站在黄河大坝远眺,上万亩林木已吐芽生绿,成为绿色的海洋,蔚为壮观。这个林场在4万多亩的土地上栽种了600多万棵树。在东营,类似规模的林场还有9处,规划面积达34万亩。东营市2012年重点建设项目中,中心城区将建设10大公园,让居民出家门5分钟就能见到大片绿地。当前,东营的城市园林绿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东营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在全国37个参评城市中终评成绩第一。目前,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湿地中有城市,城市里有湿地”,是东营的显著特色。东营充分做好水文章,着力建设金湖银河生态工程,引黄河水入城,贯通城区水系。金湖工程包括东湖、西湖和中央湖,总规划面积4万多亩。预计2013年年底完成全部规划设计项目施工。位于市中心的秋月湖公园就是重要水系景点之一,这个公园占地面积约780亩,水面面积375亩。当前,几十台推土机忙碌在工地上,逐渐把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一些前来关注工程进展的居民说,“这里原来是荒碱地,建成后可以供我们休闲娱乐,生活丰富多了。”
湿地是生态环境的调节器。东营市湿地资源丰富,总面积达780万亩,路域湿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4%。近年来,东营组织实施了百万亩湿地修复、河口地区生态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大工程,修复退化湿地100万亩。昔日沿海滩涂一片茫茫、生机寂寥的黄河故道再现了芦荻飘雪、鸟飞云天、鱼翔浅底的壮观景象。
中心城区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建设档次和水准,也是人们对一个城市发展水平最直观的评价标准之一。东营加快东西城改造,精心打造一批城市综合体和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街,推进集约开发。今年,重点实施西四路、济南路改造,胜利大街综合改造以及城市公园建设等城建项目,同时续建奥体中心、儿童乐园、大剧院、科技馆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为全力搞好生态建设,东营市在安排2012年重点工程时,加大对生态环保类项目的投入。确定实施的30项重点工程中,除群众性公益场所、道路重点工程以外,全部为生态项目。
东营对环境保护不遗余力。环境治理和保护以推进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严格项目能评环评,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东营市环保局的同志介绍:“生态市建设的新指标体系包括5项基本条件和19项建设指标,目前东营已经有4项基本条件和13项建设指标达到要求。”
针对境内河流大部分为排河、没有客水来源、污染较重的实际,东营市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坚持把治污放在首位,着力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改造提升现有9座污水处理厂,重点推进10座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一批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实施“碧水工程”,确保全市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治理要求,省控重点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
如今的东营,逐渐呈现出森林环抱、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绿荫棋布的美丽景观。在盐碱荒滩上建成了一座绿意盎然的生态之城,东营用沧海桑田式的创新实践,生动阐释着生态宜居的丰富内涵,展现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独特魅力。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民生是根本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根本目的是让广大群众过上更加幸福富裕的美满生活。
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今年重点实施了八大民生工程,进一步改善保障民生,全面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有这样一组数字值得关注:今年一季度,东营城乡居民收入在上年较高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47元,增长15.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293元,增长1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简单的数据背后,彰显着东营的一件件民生工程和一项项民生善政带来的惠民成效,展现着东营人民的幸福生活。
西城区,一座因油而生的老城区,它的改造是市民最热切的盼望之一。今年,东营在完成“三纵三横”6条道路及一河一桥改造的基础上,实施了济南路、西四路两条交通主动脉及3个旧片区综合改造工程。其项目之多,投入之大,创历史之最。
增收是民生之源。东营市委、市政府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首要任务,落实促进收入增长的政策措施,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让广大群众鼓起腰包有钱花。通过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激发民间创业热情,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鼓励发展都市工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兴家业。
今年3月1日起,东营上调了月最低工资标准,从之前的1100元上调至1240元,上调140元,增幅12.7%,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也由之前的11.5元调整至13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60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30元以上,农村低保、五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660元、5000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
安居乐业,是群众生活的基本保障。今年,东营市委、市政府继续大力实施城乡安居工程,在今年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60户,新建廉租住房90套,新增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150户,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438套,建设限价商品住房600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500套。同时,在农村适时启动农村安居工程,改造农村危房,建设农村特困群众安居房。
教育是民生之基,实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东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实施中小学校舍抗震安全改造、教学仪器更新和“两热一暖一改”试点工程,加快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不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于部分乡镇的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幼儿园不达标的,政府投入帮助完善,帮扶达标。为让更多困难学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东营对困难学生实施了教育救助。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三费”的同时,设立了普通高中政府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对困难家庭孩子升入大学的,也按不同情况给予救助。特别是去年以来,东营市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实施了城乡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等重点工程,胜利一中高中部迁建、市技师学校新校区一期工程竣工投用,东营职业学院进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行列。
为尽早解决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东营建立完善制度、经办、监管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实行就医费用即时结算,并大力推行就医“一卡通”,不断加大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联网力度,全面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目前,城镇医疗保险实现联网即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达44家,确定定点医疗(医药)机构56家,定点医疗机构已达192家,既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医疗需求,又推进了东营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绘就了东营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新纪元。勤劳智慧的200万东营人民,必将乘着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强劲东风,勇于担当,阔步前行,在共和国这片广袤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抒写出绚丽辉煌的历史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165平板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