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转型波及中国工厂
8月26日,柯达公司宣布将关闭或削减位于美国和中国的部分工厂。这是柯达数码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阵痛。在短短两年的转型期内,柯达前后3次宣布过这样的裁员,而与过去的全球裁员不同,这次的裁员直接影响到了柯达中国。
根据计划,柯达将在今年10月之前整合美国科罗拉多工厂和英国哈罗工厂的彩色相纸打印业务,同时关闭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的工厂。到目前为止,罗切斯特仍然是柯达最大的生产中心。除此之外,柯达还将削减中国厦门工厂的胶卷产能。
从2004年1月开始,柯达就一直致力于由全球最大的照相胶卷厂商转型为数码产品和服务供应商,主要生产数码相机和商用打印系统等产品。柯达的整个重组计划包括通过收购促进数码业务的发展,以及削减传统胶卷业务的运营规模。虽然雄心勃勃,但转型给柯达带来的阵痛依然猛烈。市场是残酷的,曾表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传统相机潜在市场的柯达公司负责人如今不得不面对来自全球传统相机和传统胶片市场的急速滑坡。柯达曾经将希望寄托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市场,可传统相机在农村市场的需求并未得到保持,作为替代品的数码相机直接进入了农村市场,传统的柯达彩扩店不得不在挣扎中求生存。
美国:方便、快捷让数码相机深入人心
在美国,便携式数码相机的价格一般在300到400美元之间,而同类别的传统便携式相机多在100到200美元之间。虽然传统相机价格便宜,可在纽约一家商场宽敞的相机销售区,记者看到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摆满了柜台,顾客人头攒动。附近的传统相机柜台则冷清许多,光顾者多为喜欢安静的老年人,销售量不错的还多是一次性的胶卷相机。
数码相机得到美国人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方便、快捷,省去了买胶卷、冲洗照片的麻烦。2003年,美国市场数码相机的销售量第一次超过了传统相机。据国际数据公司统计,美国全国2004年数码相机销售量约为2230万台,2005年预计将增加到2730万台。相比之下,传统相机和胶卷的销售量却在下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后者将很快退出市场。考虑到曝光、灯光、画面等方面的严格要求,数码相机在很多情况下还达不到专业胶片的品质。在纽约,胶片冲印店依然星罗棋布,很多冲印店兼顾数码和胶片业务,两者冲印价格也差不多,冲印一张照片都在30美分上下。
德国:胶卷市场面临萎缩
爱克发曾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彩色胶卷的企业之一,年销售额达7亿欧元,占有世界彩色胶卷市场约10%的份额。日前,这个德国老牌胶卷生产商向科隆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昔日影像巨头在数码技术冲击下,胶卷销量严重下滑,整个德国的胶卷市场也正面临萎缩。
据德国有关部门的统计,今年4月德国胶卷的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甚至进入5月旅游旺季,胶卷的销量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在2000年,全德的胶卷冲印市场总量为6.6亿欧元,但到2004年,还剩下不到一半,胶卷冲印设备的市场销售额也从515万欧元下降到465万欧元。德国照相器材专销连锁店威格特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消费者纷纷改用无需胶卷的数码相机和可拍照手机,他们的连锁店已经关闭了数家。
传统胶卷市场萎靡不振,价格是决定因素之一。德国家庭过去平均年消费20个胶卷,一卷胶卷的价格是3—4欧元左右,冲印的价格为一卷2欧元,那么这个家庭一年在照相上的花费是100到120欧元。而数码相机一张存储盘的价格在德国平均1MB存量1欧元。而且今年以来冲印数码照片的价格不断下降,一般一张10到20欧分。因此,使用数码相机反而相对便宜。可见,在经历了市场不成熟及高价瓶颈后,数码相机已开始走向德国大众。
当然在德国还有一部分人仍在坚持使用传统照相机,50岁以上的人就多用传统照相机,而这一群体是德国外出旅游的主体,因此也是消费传统胶卷的主力军。
日本:冲印成本越来越低
以销售富士胶卷为主要业务的美铃公司,曾创下年销售额504.2亿日元的纪录。可由于数码相机的普及,该公司的主要商品胶卷的销售量直线下跌。富士为适应市场变化,取消了公司的全权代理批发权。这致命的一击让美铃公司负债136亿日元,最终宣布破产。
与数年前相比,日本胶卷不仅销售量减少,价格也明显下降。过去一卷24张的胶卷售价约在500到700日元之间,现已降到300到500日元。洗相费也比过去便宜很多,每张单价从过去50到80日元降到35日元左右。过去洗相要收取冲卷费,可如今冲卷免费已成为常识。放大照片的价格也随着洗相技术的提高而降低,总之,在日本,冲印成本越来越低。
为减少胶卷销售下降造成的负面影响,日本各相关公司都在设法开发新产品。除增强数码洗相服务之外,还注意开发原始胶卷的新市场。富士公司就很看好一次性相机市场,已决定在去年基础上再增加5个品种,并增加产量,年终将生产17万台一次性相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165平板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