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鬼泣》的酣畅淋漓,没有《使命召唤》中好似好莱坞动作大片的镜头切换,没有《孤岛惊魂》中华丽的光影特效,也没有《上古卷轴》中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剧情与雄壮的配乐,只有一个像素组成的小人,在8位机时代的电子音乐的伴奏之下,穿梭于简单却又别致的场景中寻找“海蜇液体”。但游戏并不惹人厌烦,反而能让人乐在其中,此间奥秘究竟何在?

《洞窟物语》是在2004年12月首发于Windows平台的一款免费游戏

制作人天谷大辅
那么一个人做出来的游戏到底如何呢?画面如此之“落后”的游戏,又有什么可引申呢?在此就不得不提到同样于2004年发售的《毁灭战士3》(Doom 3)。这款游戏无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所有主流电脑配置都折服于它的技术时代,一个硬件配置跟不上软件更新的时代,一个充满了离子特效与光影效果的时代。在如此汹涌澎湃的技术浪潮的洗礼之下,如本作这样的一款游戏实在不值一提。
游戏开始时——探索与发现
在一路的马赛克与电子音的陪伴下,经过一段跌跌撞撞的旅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类似新手村的地方并且发现了第一批NPC,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有一个叫“博士”的坏家伙在到处抓捕一种叫咪咪卡的可爱小兔子,我们会发现在开场见过的那台呆傻可爱的电视机来抓兔子,于是我们开始跑腿任务。

地上的小刺是天然的杀手
客观来说,冒险类游戏似乎是所有电子游戏类型中对所谓的硬件技术最不敏感的一种游戏类型了,虽然如今也不缺乏运用技术进行高超视觉表现的冒险类游戏(如《神秘海域》Uncharted系列),但是大部分被划归冒险类的游戏却从来不对硬件挑三拣四,纵观日式美少女ADV这些年来面对3D技术的浪潮岿然不动便是最好的例证。但日式美少女游戏好歹有著名画师作画有实力声优的配音,而诸如《洞窟物语》这样的游戏却是连人物的身体细节都只是由几块马赛克拼合而成,既没有画面优势也没有配音效果的作品啊。这样的作品缘何会被玩家和厂商认同呢?看来,在冒险类游戏的DNA之中似乎隐藏了某种对技术绝缘的基因,使其在硬件技术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依然能够保持自我。那么这种基因到底是先天性地隐藏在游戏内部,还是受到后天的种种客观因素影响才突变产生的呢?不妨让我们继续游戏下去寻找其中的答案。
随着游戏的进行,我们开始熟悉其中的操作。作为一部带有动作元素的冒险游戏,本作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自然还是最为直观的战斗系统。
也许玩到这里你会说这样一个游戏系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今我们可以选择某个拥有130多个可选人物的无双游戏刷它个昏天黑地,也可以选择某个拥有99架可选飞机的STG游戏打它个通宵达旦。《洞窟物语》唯一的制作人显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制作那么多的武器人物与场景,这不仅仅是受到了时间的限制,按照许多人的说法,更是受到了技术的限制。事实果真如此吗?不妨让我们在此看看《洞窟物语》的前世令生来寻找答案。

《洞窟物语》的前作《乌贼君》

3DS版的《洞窟物语3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165平板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