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园园
漫天黄沙是陕北给人留下的经典印象。然而夏至时节首次来到陕北延安,却发现这里遍山林木葳蕤,满眼翠色欲滴,恍惚间有置身江南的错觉。
“其实延安在历史上就有‘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记载。”延安市林业局局长姜文华介绍,后来由于历代战争破坏、人口增加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粮为纲”政策的推行等,延安地区植被每况愈下,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1999年是延安生态环境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年,延安率先在全国启动大规模退耕还林工程,同时开展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截止到2012年,延安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71万亩,全市林草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67.7%,”姜文华说,“延安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为了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延安在2012年又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并在2013年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延安地区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城镇和新型村庄社区的绿化面积也不断扩大。
今年上半年,延安邀请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的专家共同把脉,对当地的森林城市建设成果进行自查,结论是大部分指标已经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有的甚至已经“超标”。
“退耕还林尤其是封山禁牧刚刚启动时,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还是很大的。”姜文华介绍,退耕还林之前,延安地区有200多万只羊,封山禁牧初期急剧下降到约70万只。为了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双赢,延安下决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和设施农业,同时注重依托林业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现在,老百姓开始尝到甜头。在延安市黄陵县秦家塬千亩生态示范区,刚刚挂果的苹果树上已密密麻麻扎好果袋,再过几个月,这些果袋里的苹果会供不应求,甚至会“按个儿卖”。而黄陵县双龙镇杜洛尾村虽然地处偏僻,但群山环抱,草木茂密,与黄陵国家森林公园紧紧相依,面向游客的“农家乐”在这个小山村悄然兴起,成了村民们新的收入渠道。
“小时候经常刮黄沙,现在扬沙少了,雨水多了,空气湿润了,连河水都开始变清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延安人,延安市林业局副局长马宝有谈到生态建设给延安人带来的“福利”,自豪地笑了,“确实有生活在江南的感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165平板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