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陈 莹
“战拖”手册
趋利避害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拖延的产生也与此有关,因为“拖”可以让我们暂时逃开焦虑和压力,使自己免受伤害,更好地存活。
“战拖”最主要的是调整心态,完美主义者要适当降低评价标准,长期自我评价偏低者需要正面激励,一般拖延行为可以借助适当的工具。
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时候?
明明有一大堆着急的工作邮件要处理,却盯着屏幕反复遣词造句,就是无法按下“发送键”;明明还有三天就要期末考试,就是无法停止看电视、刷网页;明明办理了费用高昂的健身卡,却窝在沙发上打游戏,迟迟不去做运动;明明计划好了要开始整理房间,却盯着凌乱的桌子发呆……等到十万火急万不得已,才开始痛苦不堪地完成任务,然后再开始下一次轮回。而有些机会,就在“明明……却……”的拖延中悄悄溜走了。
以上种种,如果你不幸“中枪”,那么科技日报记者告诉你,这就是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拖延症”。
别紧张,“拖延症”不算病
别紧张!虽然名里带“症”,但严格说来,“拖延症”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
记者身边,自诩有“拖延症”的人群中,有辛勤工作、几乎每晚加班到九十点的公司白领,有因为毕业论文而焦虑的博士生,有在大学里任教的“学霸级”青年学者,有一天到晚窝在宿舍玩网游的大学生……从表面上看,这些人几乎没什么共同点。
“拖延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表现,严格说来,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郭菲博士告诉记者,无论从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还是中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都找不到“拖延症”的名字。研究表明,拖延是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拖延的时候,只是程度不同,大部分拖延都没严重到“病”的程度。
“有研究表明,大约有20%的人会有长期习惯性拖延行为,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郭菲说。
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聚集着近14万“拖延者”,他们在网络上吐槽各种各样的拖延后果,“战拖”社群知行养成社区的志愿运营者“小叮当爱学习”曾是“资深”拖延者,她告诉记者,自己曾在工作中研究过一个国内没有过的框架案例,由此产生了写一本介绍它的书的想法。但这件事一拖就是一年半,直到她发现市场上已经有了类似图书。
“拖延的逃避只能带来暂时的解脱或即时的愉快,自责、内疚、焦虑、压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给身心造成不良影响。”郭菲说。
认清自己,找到属于你的“解药”
效率手册、番茄APP、共修社群、培训课程……“战拖圈”里流传着战胜拖延的“十八般武艺”,拖延者该怎么选择?郭菲告诉记者,“工具的使用是因人而异的,想要战胜拖延,最重要的是找准原因,认清自己的问题。”
郭菲介绍,趋利避害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可以使自己免受伤害、更好地存活,拖延的产生也与此有关,因为拖延可以让我们暂时逃开焦虑和压力。
总的来说,造成拖延的原因有很多,有学者将造成拖延归纳为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两大类。从表面上看,要做的事情难度大、耗费时间长、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或是单纯害怕失败和外界的负面评价等,都是我们拖延的理由;但表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则可能是做事追求“完美主义”,内心对要做的事情或相关的人有抵触情绪,自我评价长期偏低、做事缺乏信心,挫折承受力差等。“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症下药很重要。”
拖延症咨询师、“战拖会”创始人“高地清风”告诉记者,拖延者可以通过自我分析找原因,但有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需要通过向他人寻求帮助来认清自己,他本人就是通过专业人士咨询、确诊,认清了自己的症结所在。
“一旦认清自己、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拖延,就可以有的放矢,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郭菲说,最主要的是调整心态和改变自己的想法,比如完美主义者要适当降低评价标准,减少自我批评,学会表扬自己;长期自我评价偏低者需要正面激励,重建信心;而一般的拖延行为,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帮助“战拖”。
“小叮当爱学习”结合亲身经验告诉记者,自制力较强的人适合用番茄APP、效率手册等小工具,自制力较弱的人就需要通过社群和他人交流来时时激励自己。“就我个人来说,工具和社群结合起来,对战胜拖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什么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
等等!道理听了一箩筐,是不是觉得战胜拖延很简单?为什么战拖社群上还总有这样的留言:“一年前就买了治疗拖延症的相关资料,到现在还没看,我还有救吗……”“这篇文章好像不错,等我过段时间再来研究……”很多时候,克服拖延的道理我们明明都明白,为什么就是做不到?
郭菲说,这可能与人们对“当下的自我”和“未来的自我”有不同的联接有关,一些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我们对待“当下的自我”和“未来的自我”有不同的反应, 我们似乎更“爱”当下的自己,而与未来的自己更疏离,对大脑的研究也表明“未来的自我”对于我们来说更像“别人”或一个陌生人,缺乏现在和未来的延续感,就难以为了未来的结果而驱动当下的行为。如果能让自己看到现在行为对未来自己的影响,或把当下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联系起来,可能有助于减少拖延。
“高地清风”则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去解释这一现象,那些“道理都明白,只是做不到”的人,只是“自以为明白”,而并没有从理性、逻辑的角度真正理解,也就不等于在大脑中建立了驱动当下行为的回路。你做不到,是因为“认识不足”“动机不足”,“那些真正明白的人,早就去做了。”
(素材图片来自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165平板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